- 杭州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新样本:从“一米高度”看见城市温度
- 2025年07月17日来源:中国杭州网
提要:如今,儿童友好理念正通过一个个嵌入式育幼服务场景,在杭州的社区中落地生根。从“15分钟儿童友好生活圈”的构建,到托幼设施、教育服务、游憩空间的精准布局,杭州正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新图景。
7月的杭州,暑气蒸腾,湘湖社区“小芽儿农场”里,新翻的泥土湿润松软,静静等待新一轮播种。一块立牌上写着:这片土地属于湘湖幼儿园某个班级。很快,孩子们将在这里种下毛豆、白菜等时令作物,开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成长旅程。
春耕秋种、喂养动物、水塘捞鱼……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体验,正成为杭州一些孩子放学后的日常。在湘湖社区,儿童与土地、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已不只是“课外活动”,而是一场关于成长与教育的深度探索。
从“闲置地”到“责任田”,打造儿童友好实践基地
约三年前,萧山区城厢街道湘湖社区启动未来社区建设,将原本荒废的浙赣铁路沿线2700平方米闲置地块,改造为如今的“小芽儿农场”。从此,周边居民的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责任田”。
在家长陪同下,孩子们参与田间劳动、观察作物生长、感受四季更替,也在“田园课堂”中逐步理解劳动的意义。这一创新实践,不仅盘活了城市“边角地”,更点燃了孩子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多元场景融合,构建儿童友好生活圈
除了农场,社区还打造了幼托中心、婴幼儿成长驿站、室外微公园等多个育幼服务场景,基本覆盖0-16岁儿童的多样化需求,共同构筑起一个充满温度的儿童友好社区生态。
今年,湘湖社区的这一探索入选国家第二批《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成为杭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生动样本之一,也彰显出“一米高度”下的城市治理智慧。
全域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肌理
自2022年入选国家首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以来,杭州持续发力,将社区、医院、学校等基本单元作为“一米视角”理念落地的前沿阵地,推动从空间建设到公共服务的全面优化。
目前,已有4项杭州儿童友好典型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更多基层探索也在不断涌现:
上城区五福社区:通过“儿童主导、政府引导、社区自治”的方式,将孩子们的梦想绘图转化为屋顶体育场、玩具图书馆等10余个友好空间,打造家门口的“童乐园”;
富阳区春雨社区:引入儿童视角,组织家园活动增强“城市小主人”意识,联动社区达人推出“小春伢”系列课堂,丰富儿童课余体验;
余杭区仓南社区:聚焦放学场景,打造集安全、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儿童专属空间,为双职工家庭解决“家校衔接空窗期”难题,把“等待时间”转化为“成长时间”。
儿童友好,正成为城市标配
如今,儿童友好理念正通过一个个嵌入式育幼服务场景,在杭州的社区中落地生根。从“15分钟儿童友好生活圈”的构建,到托幼设施、教育服务、游憩空间的精准布局,杭州正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新图景。
下一步,杭州市妇联将联合发改、建设、园文等部门,在新建、续建、改建项目中持续融入儿童友好元素,特别是在未来社区和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中,精心规划“一小”场景,推动儿童友好从理念走向实践、从试点走向全域。
儿童友好,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座城市对未来的承诺。在杭州,这份承诺正被写进街头巷尾、社区角落、孩子眼中,绘就出一个更有温度、更具希望的城市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