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好能量棒市场 玛氏为KIND在嘉兴设立了第一条在华生产线
- 2019年06月24日来源:界面新闻
提要:中国市场上,能量棒零食正在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看好这一潜在品类的国外食品饮料巨头们开始布局其中。玛氏最近宣布,投资4500万美元扩张其浙江嘉兴工厂的生产线,其中2000万美元用于生产水果坚果能量棒产品“KIND”。这一生产线投产后,年内将实现嘉兴工厂直接生产并在中国销售。目前,KIND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均为美国直接进口。玛氏的嘉兴工厂是玛氏亚太区最大的巧克力工厂,它投建于2005年,起初主要为满足德芙巧克力等糖果品类的产能。此次投资的4500万美元,有2000万会用于生产德芙巧克力的高端副线“爱缇诗”。
中国市场上,能量棒零食正在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看好这一潜在品类的国外食品饮料巨头们开始布局其中。
玛氏最近宣布,投资4500万美元扩张其浙江嘉兴工厂的生产线,其中2000万美元用于生产水果坚果能量棒产品“KIND”。这一生产线投产后,年内将实现嘉兴工厂直接生产并在中国销售。目前,KIND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均为美国直接进口。
玛氏的嘉兴工厂是玛氏亚太区最大的巧克力工厂,它投建于2005年,起初主要为满足德芙巧克力等糖果品类的产能。此次投资的4500万美元,有2000万会用于生产德芙巧克力的高端副线“爱缇诗”。
从对投资额的分配方向,不难看出玛氏想要布局更高端和以健康为导向的糖果、零食市场的意图,而KIND能量棒会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KIND(在中国商标注册为BE-KIND)能量棒是一款以低糖、健康和天然原料为卖点的零食,去年进博会期间刚在中国市场亮相,今年初开始在线上电商售卖。目前中国市场上,在售的产品口味有五种,40g正装的售价在12元至15元之间,20g的小包装售价则在10元上下。
不过,KIND这个品牌并不归玛氏所有。2004年Henry James在纽约成立了健康零食品牌KIND,此后随着美国运动能量棒市场的爆发,KIND的销量迅速增长——在2012年其销售额为1.2亿美元,到了2015年已经增长至5.47亿美元。2017年,玛氏与KIND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收购其部分股权——在美国本土,KIND能量棒的业务仍由原公司运营,而玛氏则利用其规模优势为KIND拓展海外业务,包括生产和分销在内。
KIND能量棒在天猫的宣传页面
几乎是与KIND达成战略合作的同一时间,玛氏便决定把KIND能量棒引入中国。
“在中国市场,能量棒零食这一品类发展还不成熟,给我们带来了机会,”KIND大中华及北亚区总经理戴乐博(Thomas Delabriere )对界面新闻表示,“2018年初,我们就决定要在中国上市KIND,并且重点发力中国市场。”
据戴乐博透露,未来KIND的市场策略以大规模地投放线下试吃为重点,线下渠道目前主要集中在进口超市、便利店等零售商超,以及健身房、咖啡店结账柜台等特渠——这些渠道的消费者对即时补充能量和健康的需求更高。此外,在线上KIND能量棒也将投入部分预算给KOL营销、社交媒体运营等等。
通常,能量棒被细分为谷物棒、蛋白棒、早餐棒、代餐棒等不同品类,并拥有自己的稳定客群。全球范围内,能量棒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且仍处于增长阶段,市场中的大玩家包括通用磨坊、玛氏、家乐氏、桂格等大品牌,也有诸如KIND、Clif等新兴品牌;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大公司们近来也是动作频频,就在6月19日,食品巨头亿滋刚宣布收购小众零食品牌Pefect Snacks——该品牌旗下最经典的产品就是一款名为Perfect Bar的冷藏有机能量棒,内有坚果、羽衣甘蓝、柠檬等20多种天然成分,冷藏能量棒是细分品类下增长较快的新兴单品,此前KIND在美国也曾推出类似产品。
亿滋刚刚收购的Perfect Snacks旗下的能量棒
一个潜在的机遇是——千禧一代在健康需求之外,对于第四餐的需求在增加。在今年的FBIF食品饮料创新大会上,市场调研机构Innova Market Insights负责人Patrick Mannion提出了“第四餐”的概念,指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生活节奏变快会吃一顿加餐,比如在中国就有52%的消费者平均每天吃一次零食。
尽管当下以能量棒为代表的健康零食市场,在中国仍是一篇蓝海,但要把目标客群不同与旗下的另一款能量棒产品士力架的KIND推向市场,玛氏还得进行长久的市场教育,“我们目前的重点会放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戴乐博说,“未来也会逐步考虑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