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chinahangzhou.com.cn
中国杭州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杭州网> 财经> 产业经济>正文内容
  • 别等消费者变成专家
  • 2018年10月29日来源:浙江在线

提要:企业和平台在收获消费者带来的利润时,也该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自觉规避行业的不良风气,在产品质量、日常运营和处理消费者诉求时放低姿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别等消费者变成打脸专家。

近日,一个名为“小声比比”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题为《估值174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直指著名在线旅游产品平台马蜂窝旅游网设计产品点评抄袭甚至作假的行为。马蜂窝随即作出反应,表示已对相关数据进行核查,提出将正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审查漏洞并积极改进。

互联网平台数据存假,几乎已经是行业的一个潜规则。旨在以线上海量的信息服务吸引用户流量、维持足够的用户活跃度,从而达到变现的目的,在投放和收集信息时,似乎难以避免重“量”不重“质”。马蜂窝的声明,从表面上看,也算一次反应迅速、中规中矩的公关。只是声明中,大谈情怀而回避点评抄袭和造假问题的严重性,将锅甩给个别商家和账号,并将自媒体文章中的观点定性为“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才是真正捅了马蜂窝。

“小声比比”再度发文《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从专业性层面上,不仅分析了声明中的漏洞,也进一步质疑平台水军泛滥、洗稿、游记存在地域歧视等等问题,并附上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

马蜂窝鼓励用户发布原创内容来营造虚拟社区,在数据存假问题上原本或许只有失察之过,可因为碰上了几位有专业背景又愿“钻牛角尖”的消费者进行数据挖掘和语义分析,平台自身反而蒙上了操纵数据、主动造假的嫌疑。

近年来,从消费者曝光问题发酵为公众对企业和平台漏洞的集中分析的事件越来越多。而随着对自身权益的愈发重视,消费者在反映自身诉求时,不止以主观感受为基准,更学会看证据说话。例如,国内三大运营商为抢占市场纷纷打出“无限量”套餐的招牌,却隐瞒了超量限速的限制条件,在无数消费者的投诉反馈下,被工信部点名批评并勒令整改。

消费者的理性,对于整顿市场秩序、加快行业弊端的暴露和解决无疑是有益的。个体或团体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敢于站出来为消费者发声,甚至敢于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打脸,也是在昭告一众企业和平台,以信息的保密性和封闭性、以行业的准入门槛为保护伞,将消费者当成“傻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面对质疑声,一味地掩饰、推诿,混淆视听,最后只会变成求锤得锤。

但专家型的消费者,毕竟只是少数,我们也不应当奢求每一个消费者都成为专家。我们在各行各业进行消费,即使对一些行业内幕有所了解,在其他领域也难免防不胜防,每当此时,呼吁消费者“擦亮眼睛”“增强辨别能力”的口号便显得苍白无力。

何况,放心地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购买商品和服务,是消费者应该享受的权利。至于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如何、是否有隐患,消费者有知情权,却没有监管的义务。因此,企业和平台在收获消费者带来的利润时,也该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自觉规避行业的不良风气,在产品质量、日常运营和处理消费者诉求时放低姿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别等消费者变成打脸专家。



责任编辑:严珣文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