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晚,在中央依法治国办、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4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活动颁奖现场的聚光灯下,来自杭州市司法局的郑琦接过了沉甸甸的奖杯。从事法治工作二十载的他,成为自2010年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全国首位获评年度法治人物的行政执法监督条线工作者,也是近年来浙江省司法行政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员。
荣誉背后,是一条怎样的坚守与创新之路?从行政执法的监督者到政府法律事务的法审员,郑琦又是如何以专业与智慧,持续为杭州法治建设注入坚实力量?
先行者:让执法有力度温度准度
2005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郑琦,决定将他的专业理想扎根于杭州这片改革热土。他深信,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的关键环节,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
于是,他将学术理想转化为30多项接地气的制度规范:《杭州市行政执法工作质量规范》《说理性行政处罚决定书操作规范》……这是他和同事充分调研、严格论证,将法理与实操深度融合的结晶,并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了清晰可循的“路线图”和“说明书”。“这些规范特别贴切实际,我们看了就知道该怎么用、怎么做,执法时心里更有底,群众也更容易接受。”长期在执法一线工作的同志表示。
只有极致的认真、严格、守规矩,才能产出一份又一份科学可行的制度规范。不过,郑琦的“规”并非墨守成规,他很早便意识到,面对海量的执法行为和复杂的监督需求,传统手段力有不逮。
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在杭州,互联网可以“+”万物。如何将互联网技术高效应用到工作之中,郑琦和同事们也动起了脑筋。2021年,他在滨江区司法局挂职期间,常有一个难题萦绕心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存在信息不畅、监督滞后等问题,如何破解?他的答案是:向数字借力。于是,郑琦与同事一起,攻坚克难,创新研发了“行刑衔接”行政执法监督数字化应用。这个平台如同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数据立交桥”,实现了案件线索线上自动生成、流程全过程监督。
这还只是开始。面对重复检查等“执法扰企”痛点,郑琦再次将目光投向“数字”。他和同事又谋划推进“行政执法多维模型智能分析应用”项目,旨在构建一个更为强大的“智慧大脑”,不仅能跨部门、跨层级智能分析执法数据,自动预警“检查过多”的企业,为优化“综合查一次”、降低执法扰企提供精准决策支持,还能深度挖掘投诉举报与执法结果数据,评估执法精准率。
“这几年,大家有目共睹的是杭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希望大家能通过我这次的‘幸运’,看到整个杭州法治大家庭的努力。”去年底获奖后,郑琦非常谦虚地表示。
新征程:为重大决策守住第一道关
获得荣誉之后,是新的征程。如今,郑琦到了新的岗位,任杭州市司法局政府法律事务处处长。
岗位变了,但“守正、创新、协同”的理念在他的工作中一以贯之。郑琦将行政执法监督中锤炼出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应用在政府法律事务的工作当中。
合法性审查是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前和政策文件出台前的第一道“法治关卡”。郑琦和同事一起,正着力构建一个“依法依规”又“高效管用”的审查标准体系。除了推动审查工作规范化,他还着手组织制定分领域合法性审查工作指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每个领域都有其特殊的法律风险点,一本通用的手册不够,必须提供更精准的‘导航’。”郑琦表示。
同时,他还在牵头研发“合法性审查智能助手”应用,用AI辅助快速识别风险条款,把专业判断变得更快、更准。谈起这个创新,郑琦很务实:“目标不是取代法审人员的专业工作,而是为他们提供强大的辅助性支撑。通过人机协同,使其能更专注于核心的法律逻辑判断和风险判断,从而全面提升审查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筑牢政府依法决策的第一道防线。”
从行政执法监督到政府法律事务,从个案校正到制度把关——郑琦的角色在变,但初心未改:他始终是那位手执法律尺、心装改革图的“法治工程师”。
正如他自己常说的:“法治不是冰冷条文堆砌起来的,它应是一种让人安心、可信赖的公共力量。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条路上少一些坑洼、多一份平坦。”
没有豪言壮语,踏实如脚下的路。包括郑琦在内的杭州市广大法治建设工作者,正奋勇向前。
2024年12月4日晚,在中央依法治国办、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4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活动颁奖现场的聚光灯下,来自杭州市司法局的郑琦接过了沉甸甸的奖杯。从事法治...【详细】
法,公平裁决;律,规则约束。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在杭州,就有这样一位法律人——工作上,他是企业生命力的守护者,用专业护航杭企出海,助力各类市场主体规范参与竞争,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问诊把脉”“书写良方”;生活中,他是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