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和智能计算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科创企业迅速崛起。2025年,浙江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两位数,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杭州市,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成为这一浪潮中的佼佼者。
AI与人形机器人强势出圈
今年初,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在春晚舞台上扭起秧歌,一举成名;半年后,新款Unitree R1发布,这款仅重25千克的双足人形机器人支持二次开发和个性化定制。作为杭州科创企业“六小龙”之一,宇树科技通过不断迭代产品,积聚了面向未来的发展动能。“良好的创新环境让我们有更多信心投入到研发和生产中,推出更多新产品和技术。”创始人王兴兴表示。
浙江省科技厅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共取得17项重大科技成果,并系统布局实施了包括人工智能数据与应用、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多个重大专项。这些成果不仅开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也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例如,万事利集团利用花型设计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了丝巾个性化定制的即时服务;桐昆集团则通过建立生产工艺仿真模型,将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53%。浙江省经信厅数字经济处相关负责人指出:“浙江省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与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相辅相成,多样化应用场景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人工智能创新主体支撑发展
当空间智能企业群核科技需要验证最新技术时,能够迅速与浙江大学CAD实验室合作推进实验项目。这种创新主体间的深度互动,共同构筑起了浙江发展人工智能的坚实基座。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浙江促成了平台与高校、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119家,互聘科研人员633名,15家投资机构驻点式服务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了一个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浙江省已构建起层次分明、联动性强且贴近产业需求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主体队伍。民营企业担当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既有像杭州“六小龙”这样的创新型初创企业,也有阿里巴巴、正泰集团等规模更大的企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此外,科研院所如浙江大学和西湖大学也在推动前沿探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大学加大了人工智能专业的招生规模,全面推进AI for Education教育教学改革;西湖大学则孵化了46家高科技企业,其中近20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
因地制宜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为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于5月31日正式实施,明确了到2030年的目标: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全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
浙江省各地根据自身特色和发展优势,在人工智能新赛道上竞相争先。温州依托中国(温州)数安港平台,吸引了超过600家数据企业落地;湖州聚焦新能源、半导体及光电等领域,组建了18家创新联合体;台州则加快建设浙东南智算中心二期项目,建成后将为区域内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算力保障。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知然认为,“提前高标准进行统筹谋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企业占据先机,同时从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杭州乃至整个浙江将继续深化“数字浙江”建设,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径,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未来已来,浙江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9月25日-9月29日,杭州大会展中心,又迎来了全球数字贸易的创新盛会。154个国家(地区)设展或参会,超1.1万名国际客商参加,超1800家参展商现场参展,展览面积超15.5万平方米,杭州正式进入“数贸时间”。此次...【详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赏桂是杭州最具特色的秋季旅游休闲活动。9月28日,据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叶虹介绍,2025年金秋假期,杭州推出了多元金秋赏桂产品,既有公交赏桂...【详细】
9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在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2024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以下简称“魅力中国城市”)主题活动成果——中国城市外籍人才吸...【详细】